心律失常,中医是如何看待的?

来源:宏韵中医     时间:2023-07-26

  心律失常是一种心电图异常,通常表现为心跳过快或过慢,或是心跳不规律。在中医理论中,心跳不规律属于“心悸”范畴,是一种常见的病症,归结于心脏的功能失调。

  在中医理论中,心脏主管血液循环,神志与记忆,其功能异常容易导致心律失常等症状。因此,中医治疗心律失常的方法并不是单纯针对病症,而是针对整个身体进行调节,以达到“治本”的效果,中医常用的方法包括心理疏导、针灸、草药以及饮食调节等。

  首先是心理疏导,虽然心律失常的发生很多时候与身体的原因有关,但心理因素也是一个重要因素。中医认为,心情舒畅有益健康,只有在情绪稳定的情况下,心脏才能顺畅地运作。

  其次就是针灸,针灸是中医常用的一种方式,针灸能调和气血、调理人体本身自我调节能力,所以国际上已经有许多针对心律失常的针灸治疗方案出现了,针刺后能够刺激神经末梢,调节植物神经功能,从而达到稳定心跳的效果。

  然后是草药,在中医理论中病因为体内阴阳失衡,草药能起到平衡阴阳的作用,用草药加以调理,常具有从根本上治疗病情的功效。

  最后就是饮食调节,中医认为,饮食应该清淡,以保持身体的平衡,因此可以多吃一些蔬菜水果,减少或者避免烟酒,保持身体的清新和健康,进而改善心律不齐的情况。

  总之,中医对于心律失常的治疗是立足于整体的调理,并且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病人的问题,而且其做到了有治无疗的效果,治疗的方法可大可小,如果你想化病为健,透过中医来调理身体,那么心律失常也不过是小菜一碟。

疾病科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