带状疱疹,又称带状疱疹性疾病,是一种由水痘-带状疱疹病毒(Varicella-Zoster Virus,VZV)引起的急性皮肤黏膜疾病。该病发生的机理十分复杂,一般分为病原体激活、神经炎症和皮肤病变三个阶段。
带状疱疹的病原体是VZV,它也是导致水痘的致病病毒。在一个人初次感染VZV时,表现为水痘。水痘后,病毒并不会完全从身体中清除,而是保留在神经系统中的脊髓后根神经节内。在此期间,免疫系统的细胞和抗体起到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。
然而,当个体的免疫功能因各种原因下降时,病毒有可能再次激活。年老体弱、免疫力减退、慢性疾病、应激等因素都会导致病毒“苏醒”。一旦病毒激活,它会从脊髓后根神经节沿着神经传播,向皮肤特定区域进展,引发带状疱疹的发生。
在病毒激活后,带状疱疹进入神经炎症阶段。这一阶段中,激活的病毒通过神经末梢传播,刺激和激活感觉神经纤维,导致炎症反应。患者在这时会出现剧烈的疼痛、刺痛或灼烧感,伴随着神经分布区的敏感性增高。
此外,病毒激活还可能导致神经再次感染,使感觉神经纤维遭受病毒的破坏,进而引发炎症反应。这一过程会伴随着局部组织的充血、水肿和神经损伤,从而加剧疼痛症状。
最后,炎症反应也会导致皮肤病变的出现。带状疱疹的皮疹通常呈单侧分布,沿着特定脊神经的皮肤区域展示为红斑、疱疹、水疱和结疤等变化。病变的严重程度和范围因个体免疫状况、病毒感染程度和治疗干预等因素而有所不同。
总而言之,带状疱疹的病因病机与VZV病毒的激活和神经炎症密切相关。通过病毒的复活,激活的感觉神经纤维引发炎性反应,最终导致带状疱疹的皮肤病变出现。疼痛感是带状疱疹最常见且最严重的症状,患者应及早寻求医疗干预以缓解疼痛状况,并进行病毒抑制治疗,恢复免疫力,减少并发症的发生。对于个体而言,加强免疫力、减少应激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能有效预防带状疱疹的发生。